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专家智库 组织机构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三)

三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马克思认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综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剥夺农业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由农业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再由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由最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古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认定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农村和农民承担了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的稳定发展默默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环境等代价,更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中让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采取了大规模扶贫和乡村振兴措施,中国已进入反哺“三农”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尤其是广大农民艰苦奋斗,通过十年努力,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一人间奇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引领、把关定向、统筹协调、强化保障,将全国人民汇聚成了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开始夯实,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意味着大量人才正在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各级各类干部、科技专家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企业家和经济建设者、文化和医务工作者、现役和退役军人等,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撑;意味着乡村生态的修复和改善,乡村正展现出更美的蓝天绿水青山和村容村貌,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农民的低碳生活正在逐步实现;意味着农村在继承中华农耕文化传统的同时,正在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农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南岗村、战旗村、十八洞村等一大批和美幸福乡村不断涌现。元代的一首《醉太平》描述旧社会的情景“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十八洞苗歌歌唱今日的美好生活“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

    总之,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民的幸福感已得到大幅提升,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现在还存在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有待延伸;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平衡有待加强;农民的就业、收入、教育、养老、卫健、社保等相对薄弱,精神生活有待丰富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面临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外部风险。就国内情形而言,造成“三农”各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如果继续让城市统领农村、农村附属于城市,会导致城乡要素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人的问题,年轻人渴望走出乡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可想而知,乡村振兴的前途也可想而知。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充分调动“三农”的内在因素,也要充分利用城市这个外部条件。

image.png

(一)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外延十分宽泛,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全领域、各方面、多层次。从空间看,它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既包括创造和美幸福的外在形式,也包括建构和美幸福的实质内容。从时间看,它既包括对传统事物和观念的扬弃,也包括对新生事物和理念的塑造;既包括获取目前的短期利益,也包括追求今后的长期目标。这就造成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工作中,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使和美乡村建设流于形式的状况。

    实际上,和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围绕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学会“弹钢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采用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底线思维,只要始终怀抱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统筹谋划、脚踏实地、奋力推进,就一定能把广大农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要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五好两宜”(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为基本标准,开展以富裕、生态、美丽、健康、智慧、平安、文明和奋进乡村为重点内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征集活动,把“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把“美”的底色突出出来,联合编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标准》,注重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突出乡土乡味、凸显共创共富,推进生态天人合一、产业和谐发展、人心和善向上、治理和谐有效、生活和美幸福的示范基地创建,努力实现农村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活安逸、乡风淳朴、文化传承和管理有效,努力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应当尽快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评价标准,积极开展甄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型案例”活动,通过“标准+示范+推广”模式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领域起到规范、示范、引导、引领的积极作用,培育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新业态。

    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具体到某项建设也需要一个从调研、创意、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组建团队、项目建设、经营管理、业绩考核直到经验总结的实际操作过程,所以全面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就是在推行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动员和组织亿万农民在拼搏奋斗中实现自我。

(二)共同富裕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共同富裕,农民才能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有更多的精力装点绿水青山,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充实自我,有更合适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体魄。而共同富裕是以乡村建立能够适合本地乡情、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前提的。伴随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乡村的经济功能正在不断衰退。2022年,作为乡村主业的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足8%,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只有1/3左右,而农民的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在1/3左右。可见,乡村已不再是人们通过就业获得收入的主要承载地,甚至不再是人们居住的主要承载地。因此,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产业必定不是传统的农业产业,而是通过盘活乡村现有资产和进行供给侧改革后可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经过改造的新农业和加工业及服务业,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乡村和农民受益就是典型案例。在乡村建立起适合本地乡情、能够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的产业时,必须建立起能够保证共同富裕的组织架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不让财富落入少数人手里,也不让平均主义挫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image.png

(三)人才振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较大且学历较低的比例相对较高。35岁以下人员只占19.2%,55岁以上人员占33.6%,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超过90%,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2%。这样的一支农民队伍显然很难完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人才振兴迫在眉睫。自大规模扶贫开展以来,我国有一大批各类干部、大专院校师生、农业科技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家、经济工作者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乡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和复员退伍军人也返乡创业。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技术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大潮孕育了大量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乡村振兴同样能培养出它所需要的人才队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选拔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领头人。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也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毛泽东主席还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其次是发掘和培养本土人才。特别是利用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找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者或传承人。再次是选择好建设项目,“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靠好项目吸引人才。最后是为人才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条件,为人才安心工作提供保障。

image.png

(四)土地制度改革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

    我国农村现存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目前拥有大量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优势,也成为打开和美乡村建设大门的一把钥匙。现在我国已经划定了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条底线,明确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这就意味着除实行土地征收外的绝大多数乡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只能在土地经营权上做文章。现在各地在土地改革探索中采取了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改革有助于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便于土地的整治和盘活,开展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作为“财富之母”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加快三产融合,增进农民福祉,并为今后建立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分配公平的土地制度,甚至是彻底解决城乡二元问题做准备。

(五)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要手段

    人们对于世间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俗语说“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深刻体会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大锅饭”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人民公社化时期达到顶峰,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产权不明晰、阻碍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小农力量单薄、权力寻租等弊端已经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推进,人们又把目光聚焦到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上来。大家对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或重大意义已心知肚明,问题在于如何让已经孱弱的农村集体经济固本强基、行稳致远。从各地实践来看,在乡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之下,一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例如,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经营主体,以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和提供服务等方式入股获得收益。二是开发利用集体经济资源。例如,盘活闲置低效的原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场地,清理因历史遗留问题等归属于集体的山地林地荒地滩凃水面、已撤销的中小学校舍等集体存量资产,通过入股或租赁方式增加收入。三是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建立各类服务平台或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和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相关技术指导,物业出租及管理,现场组织管理等服务,收取服务费用。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增厚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使雪球越滚越大。

(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保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承认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起决定作用,同时运用有形之手调节商品的再生产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相对落后,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绝非通过农业、农村、农民自我积累可以解决的,完全通过价值规律形成平均化利润来吸引工商资本是无法想象的,只能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国有银行的金融支持。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例如,2020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明确农村供水保障、乡镇污水处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等10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2021年,各级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共安排24975.47亿元。截至 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7.5亿元,支持建设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109个农业产业强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加上工商资本的投入、“三农”的自身积累和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的捐赠等,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进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资金需求提供基本保证。

(七)推进城乡融合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外部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乡村振兴靠的是内因,靠的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乡村必须依靠自身实现城镇化,如建设各类特色小镇;依靠创新产业引入城市占优的生产要素,如各种农业示范园区;依靠土地和自然文化资源吸取城市工商金融资本,如度假村旅游区。但是已经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我国城市主导乡村、乡村依附城市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推进城乡融合,比如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很难变换以城市为中心的立场,或者说在现存状态下城市支持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发展县域经济,的确是城乡融合的一个好选择。自秦代实施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城乡接合部。它兼容城乡,辖域稳定,联外聚内,各具特色,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身,今天更是联系都市圈、城市群与广大乡村的纽带,特别适宜各种民营企业发展,但仍以城市为主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定要充分争取城市的支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质,逐步模糊城乡之间的界线。要通过城乡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优势互补,发展城乡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城乡人才融合,使城市有工可招,乡村有才可用;通过城乡生态融合,使城市居民享受绿色安宁,乡村居民享受繁华富足;通过城乡文化融合,让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image.png

(八)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核心力量

    在最近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努力,交出了一张令中国人民十分满意的历史答卷,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坚信党的领导是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之所在。现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就是要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作为“神经末梢”的引领作用。通过政治引领,带领广大村民学习理解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性,结合本土实际加以落实和运用。通过组织引领,把党的组织优势体现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村民自治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把广大村民团结在一起。通过人才引领,把各类人才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乡村建设竭诚尽智、各展所长。通过文化引领,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村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增加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服务引领,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服务。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也是亘古未有的艰难事业,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明确前进的方向、坚定必胜的信念、选准正确的道路、掌握有效的方法,在乡村振兴的宽广大道上阔步向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