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专家智库 组织机构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二)

 二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和美幸福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舒适感受,既包括人们对现有生活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也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和期许感,从而能够长期维持乐观的情绪和前进的动力。要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一方面要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更能满足人们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要改造主观世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千差万别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造成了幸福的简洁内涵和复杂外延,以至于社会学者设计了各种幸福指数进行衡量。

    和美幸福乡村建设,一是具有全员性。和美幸福乡村不是只有少数人享有幸福,而是乡村全体居民都享有幸福;不是只有少数人在建设和美幸福乡村,而是所有人在共同建设和美幸福乡村。二是具有全域性。和美幸福乡村不是只在物质生活方面享有和美幸福,而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享有和美幸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领域的福祉。三是具有阶段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由各阶段累积而成的长期过程。不同区域、不同个体实现和美幸福目标的道路可以各具特色,却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有鉴于此,我们把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这些方面建设好了,和美乡村也就建设好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实现了,所以说全面建设和美乡村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范畴,都具有阶段性,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某一阶段,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下一阶段,上一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农业是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农村是外部条件,农民的现代化则是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image.png

(一)富裕乡村建设

    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富裕乡村建设的关键,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底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在有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重价值,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致力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岗位;积极把乡村数字经济作为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方式,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电商平台和数字文化产品;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积极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可以重新发展一些新型乡村便利店,扩大当前乡村电商的覆盖面;提升乡村产业运营能力,帮助小农户实现从全程生产到产业化分工合作的转型,让农业产业形成精细化分工链,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由专业队伍负责管理,产后市场销售也由专业团队对接,农民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一环节;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有能力创造更多价值,有机会获得更多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激励村民在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寻求和享受劳动的快乐,为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以产业兴旺推动实现乡村富裕、乡民幸福。

(二)生态乡村建设

    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当前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遵循,这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绿色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农村的底色是绿色的,乡村发展的底盘是生态的,低碳生态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生态乡村建设,要以有关政策、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约束激励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同步,持续推进我国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态产业化“两化”同步。乡村产业生态化就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对产业的要求为标准,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循环原理,对乡村产业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等领域进行科学优化,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构成、生产工艺、包装仓储、装卸运输、使用消费等要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再生率。乡村生态产业化就是以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标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不仅可以使自然生态资源发挥其经济效能,而且可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良性循环。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化”同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乡村经济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蕴含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有助于打造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三)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 美”在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卫生健康、智慧科技、治理有效和文明和谐上,要突出乡土气息、文化特点、地域特征,个性突出、富有地方特色,又留存乡风乡味、乡景乡韵,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里乡亲、村容村貌。要因地制宜、分类超前。城郊乡村超前建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精美,有花园式公园式环境,有农村田野生活的乐趣,同时有城市文明的风采。产业集聚乡村要注意用绿色美化乡村环境、用清水活化乡村资源、用田园诗化乡村风光。空心萎缩乡村要恢复好生态环境,让水更清、林更绿。要传承发展、升级改造。传统村落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发展,拓展传统建筑功能以适应现代生活,还要用现代材料进行创新改造。集中连片乡村要精心策划传统发展模式,差异化打造乡村发展道路,对各村庄功能、风貌、产业等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集中改建各个乡村,让它们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具特色。传统村落在以往选址、布局、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的地域民族特色,值得探索挖掘。要联动发展、改善环境。城郊乡村要融入都市圈发展,充分采用当地乡土材料、农村特色传统建筑方式改善乡村风貌。应积极打造细致典雅的公共建筑,让多重功能多重价值得到彰显。把我国县城、重要的乡镇和一些有独特资源的村庄,通过发展廊道连接起来,把一些美丽山川、清秀河流、文化古村、特色民俗风情有机地串联起来,因地制宜,在各地区栽种不同种类的花果,尽力做到“月有异花异果,年有新貌新意”。

image.png

(四)健康乡村建设

    健康乡村建设以乡村居民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为目标,乡村医疗健康体系完善,积极预防疾病,做到“有疾可医、有病可治”,群众抵抗疾病的能力变强,居民长期处于身心健康状态。健康乡村建设是中国式“三农”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必须抓紧抓好,要紧盯短板弱项。近年来,乡村传染性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新型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医疗保障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基层分级诊疗建设明显不足,医疗健康资源均等化程度较低,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体系较弱,需要采取有力举措,下大力气解决。要推进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充分利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功能;统筹县域医疗健康资源,实现县乡卫生服务一体化,落实村庄卫生室首诊;加大大病保障力度,用好医疗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各项措施,防止村民因大病致贫返贫;优化财政补助政策,使财政补助向大病居民倾斜,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大病保障覆盖范围,增加筹资来源,逐步缩小城乡大病保障差距;开展一系列健康活动,在乡村开展健康知识普及、科学饮食、体育健身、戒烟控酒、心理咨询、友好环境等健康促进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群众健康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水平,引导大家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五)智慧乡村建设

    智慧乡村建设依托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通过构建集乡村党建、便民服务、乡村治理、文化学习、智慧农业、乡村文旅等于一体的平台,让乡村生产更高效、让乡村生活更美好,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一是要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好党建平台,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强化思想教育,提升党在乡村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宣传组织、凝聚群众力量。二是要打造好便民服务平台,建成村镇政务服务系统,提供远程办事通道,制定简单明了的服务指南、细化群众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让政务服务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路、不跑路。三是要打造好乡村治理平台,对乡村道路、人员车辆、生态环境、防洪防火等安全重点内容进行实时监控,推动乡村治理从分散、粗放、低效向集约、精准、高效转变。四是要打造好文化学习平台,通过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村民综合素质,通过科学技术学习,让村民具有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法律法规学习,让村民自觉遵法守法,遵守村规民约。五是要打造好智慧农业平台,建成智慧种植、养殖系统,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园区,构建生产链、仓储链,打造线上商城,畅通城乡供应渠道。六是要打造好乡村文旅平台,以发展县域、乡镇近郊特色文化旅游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构建乡村景区、出行、餐饮、住宿多元一体平台,为乡村旅游游客规划最优出行路径,优化游客乡村文旅体验。通过智慧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补齐乡村数字、科技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乡村智慧产业提质增效,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image.png

(六)平安乡村建设

    平安乡村建设以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一线平安建设力量,逐步实现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持“三治融合”,在自治方面不断创新。在做好村级直选的基础上将乡村德高望重、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等吸纳进来成立“乡贤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矛盾纠纷。在德治方面重在教化。制定村规民约,规范乡村管理秩序,培育良好的村风民俗、文明风气等,让村民自觉维护乡村管理秩序,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开展“文明户”“好家庭”评比活动,传播模范的力量。在法治方面强化约束。加强法治宣传,组织普法队伍下基层,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及时解决矛盾、调解纠纷;加强法治监督,严格规范执法主体,提升基层执法水平。落实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单元,落实管控责任制;促进综治信息共享,做到网格内服务管理对象“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推进以“雪亮工程”为重点的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网上监控、网上管理、网上化解风险、网上解决矛盾,加强乡村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建立乡村治理综合性平台,健全完善乡村公共安全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处置、化解各种公共安全风险。

(七)文明乡村建设

    文明乡村建设是乡村延续与发展的灵魂所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传递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引导村民积极投身文明和谐乡村建设,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凝聚人心、春风化雨的作用,对乡村传统美德、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拓展创新,为乡村立传,为历史存照,使优秀农耕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在文明和谐乡村建设中释放新动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明和谐。破除陈规陋习,在遵守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发挥乡村地区红白理事会、乡贤评议会等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破除当前存在的婚丧大操大办、大额彩礼等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道德文明积分、好人好事公示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构建共商共创共享格局。动员群众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引导村民共商发展大计、共创和谐家园、共享建设成果,汇聚文明和谐乡村建设的力量。

(八)奋进乡村建设

    奋进的状态最美丽。奋进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国小农、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乡村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奋进的精神状态,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愚公移山的志气,扎实苦干、积极作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乡村建设。要让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变为美好现实,需要下大力气构建完善的乡村经营体系,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要求乡村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明知征程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种奋进的精神状态,既能激发干劲,也能创造奇迹,更能带动群众真心实意一起干,进而凝聚起强大力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唯其艰巨更显伟业,奋进乡村建设的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战斗力。乡村产业要想实现延链、补链、强链,需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这就需要有逆水行舟、滚石上山的精神,把顽强奋进、攻坚克难作为常态、作为习惯,在各种困难挑战面前不畏艰难。只要时刻保持奋进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使人们相信奋进乡村有创造无限幸福未来的可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