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望 203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全面高质量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人类农业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人类不断地扬弃传统、博采众长以适应现在、顺应未来的社会变迁过程。当今世界已有的现代化,不管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主要依靠公民社会发展推动的自治性现代化,还是以德日为代表的主要依靠国家资本主义推动的资本快速累积性现代化,都是资本无限剥夺雇用劳动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的共建共享型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符合这一本质要求。
(一)农业现代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质各异,底蕴深厚。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而言,农业现代化具有广泛性与地域性、动态性与阶段性,对现代生产技术要素、财政金融政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管控、人才培育体系、农业科研创新等的要求都是亘古未有的。
1. 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与欧洲的庄园经济相比,小农经济虽然具有较多的商品经济因素,但始终没能突破农林牧渔的产业藩篱。由此形成了我国农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产业格局,并传播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理念。首先是中国式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各地特点,分析地形地貌、资源资产等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乡村区位、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当地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有特色的产业。其次是坚守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优化农业生产整体布局,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最后是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改造升级。我国人多地少,围绕“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需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带动。一方面要从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从橫向扩展农业产业功能,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形成县域、中心乡镇、中心村功能相互衔接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2. 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
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表现为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生产,用现代物质装备开展生产,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目前,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基本农情,需要通过广大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的有机衔接,实现农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还要求在拥有现代物质装备的条件下开展生产,这些物质装备包括“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及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机装置和工具,信息化数字化的软硬件设施等。只有有了这些现代物质装备,才能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宿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得以实现。从捕捞到种养,从育种到培植,从收割到加工,从营收到服务,农业生产的供产销全过程都要靠农业科技实现高效化、立体化、生态化、人性化。
3. 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
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农业服务平台的社会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现在我国农村已经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培育扶持使之规模化发展,通过引导改造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形成能够满足科技发展要求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大经营群体。现在的农业服务平台,如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政策优惠信息服务平台、农资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销售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和就业服务平台已纷纷建立,需要增加服务网点、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农民满意度,适应农业经营现代化的需求。农业经营组织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在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选择符合自身和市场情况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做到经营有道、管理有方、张弛有度、稳中有变、组织高效、激励强劲、监控到位、手段先进。
(二)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包括农村自然环境现代化、农村社会环境现代化和农村人文环境现代化。
1. 农村自环境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这既是对农村自然环境现代化场景的描绘,更是对农村自然环境现代化意义的阐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要求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保卫好蓝天、碧水、净土,使乡村处处都是绿水青山,建设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建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能力,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2. 农村社会环境现代化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采用的是相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而言的狭义概念,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要的社会公共设施条件。便利配套的覆盖农村的公共设施是实现乡村宜业宜居的客观基础。农村社会环境现代化表现为有整洁实用的住宿房屋,安全快捷的交通条件,优质充足的水、电、燃料和各类生活消费品,清洁方便的垃圾粪便处理设施,高效通畅的互联网和物流网,质量优良的各类服务平台尤其是政务服务平台,能满足群众学习需要的学校学馆,能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机构,能保证妇女儿童特殊权益的相关机构,能让人们充满活力的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只有拥有这些完善的社会公共设施,才能使人们感到舒畅愉悦,改进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 农村人文环境现代化
如果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是硬环境,那么人文环境则主要是一种软环境。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使我国农村形成了数不清的良风善俗,也沉积了一些陈规陋习,必须对农村人文环境进行长期的现代化改造。在人口环境方面,要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速度。在文化环境方面,要建立起能够合乎现代化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景观环境方面,要保护好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遗址、独特的地区民族景观,不断创建现代经济、政治、科技、艺术等新景观。在经济环境方面,要在达到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在法治环境方面,要建设好一心为民、执政能力强、高效廉洁的政府,实现德治与法治的完美结合。
(三)农民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命题,就其革命性而言,它充分展示了革命者的最终奋斗目标,就其科学性而言,它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逻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最高目标,农民现代化当然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和最高目标。农民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让农民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是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农民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所谓物质资料生产,指的是劳动者按照某个确定的预期目的,运用拥有的劳动资料将自己的劳动施加在劳动对象之上,从而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位置,使劳动对象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当前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的生产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农业而言,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劳作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手段。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致富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动力十分充足。现代社会需要农民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现代技术和创新能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2. 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要使农民具有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有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美丽清洁庭院建设,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清理整洁活动,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开展卫生预防工作,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要不断提升文明素养。现代化农民既要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还要有现代化文明素养,既要让物质生活更富裕,也要让精神生活更富足,不仅关注身心健康,还要关注道德修养、家教家风、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等方面,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激励广大群众勇于克服困难和战胜挑战。
3. 勇于自强奋进的精神追求
农民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可以认为,所谓自由的人,首先应该是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实现自强的人,也就是说能够理解、掌握自然规律,获得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其次应该是在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自律的人。最后应该是通过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实现自我解放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将人自强自律的实践行为转化为习惯行为,使人的肉体即物质本体和灵魂即意识本体统一为自我的独立人格,从而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此,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农民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勇于奋进,不断激发为家庭、为乡亲、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精神追求,逐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